道路爛不爛,騎車的最知道
前幾天又看到台北市的大馬路變形,待轉格、汽車左轉道、「機車道」柏油都向前成水波狀移動...
這個施工品質要是到了對岸,可是直接吃子彈的
遙想上次看到這麼奇葩的事情,還是在小馬剛當市長的時候...
台北市這幾十年來,有兩位市長就任時,馬路品質最爛,一位是陳水扁、一位就現在這個柯P。
柏油路為何會成水波狀移動呢?多半是鋪的太薄跟沒有壓實。但是機車有多重?馬路被機車壓壞這事情太不容易了,結果多半是廠商薄薄的刮掉一層柏油,又薄薄的波上一層柏油了事。
一般鋪柏油路有幾個程序,先探勘下水道等金屬蓋子在哪裡,再用重機具刮掉一定厚度的舊路面,接著用設備把下水道等位置的柏油也弄掉,最後再分好幾次鋪上柏油與石子、壓平,鋪上柏油與石子、壓平...直到路面與原本的馬路是交接面是平的。
說到鋪馬路的廠商偷工減料,大致有幾個作法,依照上路流程來看~
1.挖的不夠深:印象中要求要挖30公分以上,但重機具很吃油,一次又不能刮很深,要挖到指定深度,機具得要來來回回好幾趟,工期又多了好幾天,挖不夠深是最常見的情況。
2.補的不夠厚:挖路的時候被監工看到了,廠商為了偷工減料,回補的時候不夠厚,變成騎車到一半遇到雲霄飛車的情況。
3.壓的不夠實:搭配2的作法,補到剛剛好,如果壓路機壓幾趟就把柏油壓下去了,所幸讓壓路機壓個一趟就好,奠定下路面變形的基礎。
最爛的就是1+2+3...工程款賺得飽飽,騎車的摔個死好。
199X年的時候,大台北的路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,路面高過人行道更是稀鬆平常,這時候屬於(1)的情況。
到了阿扁的時候,路面已經不容易長高了,幸好這位市長只看表面,不會深究,廠商就改用(2)or(1+2)的方式,反正市長又不騎車,肉眼看不出異常就好。
2000年後,路面常常出現水波紋...不是被大車壓壞,就是柏油長到下水道蓋子上去。嚴謹過度的小馬認真抽查所有道路施工,於是有了忠孝東路某段每個禮拜都施工,一條路鋪了七次的神奇事件。
郝大頭的時候更狠,擺明就是要提升台北的道路品質,不但日間施工(容易觀察),還每次施工都派人現場監工。不但增加了公務人事支出,還讓台北市的道路品質提升了一大節。
所幸這任市長柯P又是個只看表面的草包,道路品質提升對他的總統之路有啥幫助,那些額外的人事支出全砍了吧~
這兩年,廠商終於尋回了偷雞摸狗、混水摸魚的快樂,路鋪的是越爛越好...
騎士們,自求多福吧!
騎士們,自求多福吧!
本文聯合提供記憶:大台北計程車司機的腦